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甘蔗葉片赤斑病

甘蔗葉片赤斑病


原:Mycovellosiella koepkei (kruger) Deighton, 屬半知菌類。菌絲具隔膜。少分枝,無色至淺棕色。分生孢子一般從葉片的氣孔長出,只1-12個隔膜,一般多為3-6個隔膜。分生孢子單生於分生孢子梗頂端,梭形,有時微彎。菌絲發育和孢子萌芽溫度介於13-34,最適溫度為28
病徵:本病多發生於葉片,初發於幼嫩蔗葉。心葉及最初展開的第二、三片葉很少有病斑。初期病斑分散以葉尖部位較多,病斑為不規則之小斑點,呈黃色,此後斑點數目漸次增加,使蔗葉全面佈滿黃色病斑,故本病又有人稱為黃斑病 (1)。當氣候條件有利於病菌的侵染時,病斑可互相癒合成塊斑狀,經過數時日後,病斑可轉成紅色或紅褐色,一般常見黃、紅斑併存,故亦有赤斑病之名 (1),嚴重時可使蔗葉早期枯死。

                        圖1、發病初期葉表產生不規則黃色小斑點,後期病斑可轉成紅色或紅褐色

          本病多發生於潮濕地區,乾燥地區較少,在台灣以高溫多濕之7-11月為其發生盛期,甘蔗由於本病之發生,使葉片佈滿黃紅斑,轉而影響光合作用,因此病株含糖量顯著降低。後期由老熟枯葉病斑上長出灰白色毛茸狀物,以病斑背面為多,此乃本病菌之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和菌絲,可藉由風雨大量飛散空中傳播。
      

防治方法:
1.      栽培抗病品種。
2.      雨季來臨前多施鉀肥,以增加甘蔗的抗病力。
3.      合理化施肥,注意氮、磷、鉀比率。防止氮肥過量施用。


參考資料:
        安玉興、管楚雄。2009。甘蔗病蟲及防治圖譜。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甘蔗低溫白斑病 (Banded or Cold Chlorsis)

甘蔗低溫白斑病 (Banded or Cold Chlorsis)
    本病於1924年在火奴魯魯(Honolulu),或按照華人習慣稱為檀香山,為美國夏威夷州最大的城市暨首府。舉行第一屆國際糖協時,當時古巴、夏威夷、澳洲及路易西安那等國之植病學者均提出報告,在台灣發生於每年低溫期,尤以中部為多。

病徵:
   發生初春或晚春,因夜間氣溫降至16以下時,甘蔗心部尚未抽出之葉片,突受低溫所襲,導致內部組織受傷,不能正常形成葉綠素,待葉片抽出後,在該部(心部葉環包圍處)出現白斑,呈狹長(5-10 cm)或帶狀,橫蓋葉片,遠望狀似白蝶,分列中肋兩側(1,2)。

1.低溫白斑病病徵

2.低溫白斑病近照

參考文獻:
糖業手冊。1952。第二篇 糖業農務。第八章  甘蔗病害。台灣糖業公司台灣手册編輯委員會編。台北市,台灣,第553-554頁。
孫守恭(2004)非寄生性病害。植物病理學通論,再版。藝軒圖書出版社,台北,台灣,第43-53頁。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芒果畸形病 (mango malformation disease)

芒果畸形病
病原菌鐮胞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Matsushima) Nirenberg
發生生態
芒果畸形病 (mango malformation disease) 是世界性芒果重要病害,根據受害部位不同,芒果畸形病可分為營養器官畸形和花序畸形
幼苗上的典型症狀是植株頂端優勢喪失,導致腋芽或頂芽膨大並產生大量的嫩芽,嫩枝叢生呈束狀生長果樹的枝條被感染後,大量萌發營養芽,且成束生長呈掃帚狀,農民稱之為「瘋花」或「瘋欉」。
本菌生長的最適溫度為 24,最適 pH 為 10 分生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 24,最適 pH 值為5在正常情況下,表現營養器官畸形的枝條將會產生畸形的花序。受感染的花序整個或部分畸形膨大甚至呈現盤狀,花數明顯增加,花軸變短、變粗,小花簇擁在一起,最後焦枯死亡畸形花序幾乎不能著果,即使結果,果實也不能正常發育 (1)

1、芒果畸形病病徵

印度於 1891 年首次報導芒果畸形病以來,本病目前已在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埃及、南非、巴西、以色列、中美洲、墨西哥、美國、蘇丹、阿曼蘇丹國、古巴、烏干達、委內瑞拉、斯威士蘭、尼加拉瓜、薩爾瓦多、澳大利亞、孟加等國家發生。

防治方法
(1) 選植抗病品種
(2) 罹病花穗由病徵處往上修剪 40-60 公分,減少感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