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甜瓜露菌病(Downy mildew)


露菌病(Downy mildew)

1.病原: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2.病徵及診斷: 發病初期,從下位葉開始,在葉片上呈淡黃色小斑點,逐漸擴大而成呈角斑,不過,角斑並不像胡瓜上的那麼明顯(圖一、二)。遇溼則在葉下表面產生暗色到灰黑色黴粉。此產孢性狀與一般露菌病產生白色黴狀物明顯不同。病勢進展快速時,病斑互相融合,而使整個葉片變黃,病葉乾枯時容易破裂,在設施栽培的多溼環境下,很容易造成此型的大病斑,在病斑邊緣或可看到暗綠色至暗褐色的水浸狀。
圖一、露菌病病徵正面
圖二、露菌病病徵反面

在日本,最初在葉片邊緣出現病斑的,傳播較慢的是慢性型病徵。在高溼度情況下,從葉肉快速出現病斑且很快向上位葉蔓延的稱為急性型病徵。本省洋香瓜之發病, 也可發現到這個現象。育苗期的瓜苗子葉亦會發病,呈淡黃色不明顯的病斑,下表面出現暗褐色的黴狀物。本病在 1525及高溼度的情況下,最容易發病,往往由氣孔較多的葉片下表面侵入,最快在 24 小時之內,就能夠侵入後再產孢,進行第二次的感染了。本病原菌不會經由種子傳播,在日本,本菌的初次接種源並不明瞭,可能是在病葉上或土壤中以卵孢子殘存。

3.發生生態:濕度高時,病原菌孢子囊梗自寄主葉下表皮氣孔伸出,著生孢子囊(圖三),成熟時脫落,遇濕發芽,形成游走孢子,由氣孔侵入為害。最適發病溫度 16-22,排水不良、陰雨天、密植及氮肥過多,易使露菌病發生。

                       圖三、孢子囊梗與孢子囊

4.防治方法:(1).避免密植。(2).畦面舖銀灰色塑膠布減少病原隨雨水潑濺傳播。(3).避免多施氮肥,三要素適當使用。
(4).按植物保護手冊,正式推薦於洋香瓜的防治藥劑為
60.8%氟比拔克水懸劑2,000
17.7%安美速水懸劑2,000倍。
18.7%達滅克敏水分散性粒劑1,000倍。
40%四氯異苯腈水懸劑1,000倍。
23.6%百克敏乳劑3,000倍。
9.4%賽座滅水懸劑3,000倍。
72%波爾多可濕性粉劑400倍。
80%福賽快得寧可濕性粉劑1,500
50%達滅芬可濕性粉劑3,000倍。
50%達滅芬水懸劑3,000倍。
52.5%凡殺克絕水分散性粒劑2,500倍。
80%快得寧可濕性粉劑1,500

5.參考文獻:
蔡竹固、童伯開、陳瑞祥。1999。甜瓜病害的診斷及其防治。國立嘉義技術學院農業推廣委員會。20 頁。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芒果2、4-D藥害


24-D為生長調節素型除草劑,若因使用不當或施用時藉由微風將藥液飄散至非目標作物,將引起藥害。當作物葉片吸收藥劑後,徵狀出現極速,低劑量下葉面皺縮且產生多條平行的葉脈,有如鳥羽狀,莖節處會脆裂變形,因為會累積在分生組織內,花果嫩芽也會變形;高劑量下則會引起上偏的捲曲,植株莖葉捲曲(1)


1.芒果葉片24-D藥害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火龍果莖潰瘍病


病名:火龍果莖潰瘍病(pitaya Stem Canker)
病源: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
病徵:感染初期在枝條或果實上產生小圓形的凹陷,凹陷處之小紅斑點逐漸擴大成潰瘍狀,嚴重者潰瘍狀相互癒合成大病斑(圖1),待果皮轉紅時其病斑嚴重影響果實賣相 (圖2),導致果農嚴重損失。

圖1.果實潰瘍狀病斑


圖2.果皮轉色時潰瘍狀病斑


防治方法:

1.注意田間衛生,剪除病莖及摘除病果。

2.幼果套袋。

3.化學防治,目前尚無推薦藥劑可用,參考延伸藥劑進行防治:


2.火龍果潰瘍病化學防治藥劑
防治藥劑
稀釋倍數
作用機制代號
藥劑功能
保護:P
治療:T
保護兼治療P/T
安全採收期()
62.5%賽普護汰寧水分散性粒劑(高改場藥劑篩選試驗)
2000
D1,E2
P/T
12
23.6%百克敏乳劑
3000
C3

12
23%亞托敏水懸劑
2000
C3

12
40%克熱淨可濕性粉劑
1500
M7

12
25.9%得克利水基乳劑
(高改場藥劑篩選試驗)
2000
可有效抑制
G1

6





參考資料:

Chuang, M. F., Ni, H. F., Yang, H. R., Shu, S. L., Lai, S. Y and Y. L. Jiang. 2012. First report of stem canker disease of pitaya (Hylocereus undatus, H. polyrhizus) caused by 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 in Taiwan. Plant Dis. 96: 906.( abstract)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甘蔗彩條病

甘蔗彩條病(Veriegation)
    甘蔗彩條病係一種遺傳性之病害,或係由於遺傳質之突變所致。故有為品種之特性者,全部蔗株,均有此種病徵,其發生情形自與環境無關。一般供栽培用者,雖不致選擇具有此項特性之品種,但於蔗園中偶亦可見具有本病之植株。本病無傳染性,且對產量之影響亦微。
病徵:本病病徵,有僅表現於葉片上者,有表現於葉片及莖之表皮上者,亦有僅現於莖部者,故有葉彩條病(Leaf  veriegation ) 與莖彩條病(Stem  veriegation )之別。
葉部病徵:係於葉片上自基部至尖端,產生闊狹不等之白色或淡黃色長斑條,與白條病者極類似(1)
莖部病徵:亦係現出白色、淡黃或淡綠之長斑條。不問葉部或莖部,其斑條之寬度,上下相等(2)。與白條病雖極類似,但後者於剖檢莖之節部,可見赤色短線條,而彩條病則莖節內部毫無異狀。
病原:本病係遺傳性病害。

                 圖1.甘蔗彩條病葉部病徵

                 圖2.甘蔗彩條病莖部病徵

防除法:苗圃內發現本病時,應加以拔除,不宜採苗。

參考文獻:
朱學曾。1960。甘蔗彩條病。甘蔗病害,第-頁。臺南市。大明印刷局。68頁。

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甘蔗灰長象鼻蟲

甘蔗灰長象鼻蟲(Gray weevil)
  Tanymecus circumdatus Wiedemann)


鑑定要領:
成蟲(1)體長約1.5cm,頭細長,翅鞘末端尖,中央膨大,致蟲體呈紡錘形。外皮及翅鞘頗硬,密佈灰白色鱗片,致蟲體呈灰白色,若鱗片脫落部份則呈黑色斑點。複眼呈黑色,觸角灰黑色,第一節甚長,第2節起向前伸。
發生與為害習性:
幼蟲棲息土中,食害甘蔗之根。3-5月間化蛹,不久羽化,羽化後沿蔗莖向上爬行至蔗葉。成蟲食害蔗葉,使葉緣呈現鋸齒狀(圖2)。
1.灰長象鼻蟲成蟲

2.成蟲食害蔗葉呈鋸齒狀
 
防治方法或建議:
1.     甘蔗種植時,以10%抗蟲得粒劑每公頃30公斤,或繁福松粒劑每公頃60公斤施於植溝中蔗苗四周後覆土。
2.     於清晨捕殺取食中之成蟲。
3.     實行水旱田輪作,或採收後蔗田淹水4-5日,浸死土中之幼蟲與蛹。
4.     40%丁基加保扶可溼性粉劑稀釋1200噴施於甘蔗葉面上毒殺成蟲。
5.     75%加保扶可濕性粉劑稀釋1,000噴施於甘蔗葉面上毒殺成蟲。
6.     90%納乃得可濕性粉劑稀釋2,000噴施於甘蔗葉面上毒殺成蟲
7.     2.8%畢芬寧乳劑稀釋1,000噴施於甘蔗葉面上毒殺成蟲。
  成蟲發生時以上述四種參考藥劑擇一進行防治作業。

參考資料: 
鄭文義。1991灰長象鼻蟲。台灣甘蔗病蟲鼠害圖說,第31頁。台灣糖業研究所  編。中華民國蔗糖技術學會。56頁。



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植物小醫生--蠼螋

蠼螋(Earwigs)
屬於革翅目(Dermaptera) 蠼螋科(Forficulidae)的昆蟲,俗稱「耳夾子蟲」,因為牠們的雌蟲在產卵後會像鳥類一樣伏在蟲卵上等待孵化其食性較雜,大多物種為腐生或捕食性,屬於有益昆蟲,甚至可當害蟲天敵之用,如以蠼螋防治赤擬榖盜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及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Hubner.)等害蟲,部分種類曾被記錄以植物的花粉或嫩葉為食,但國內尚無重大為害紀錄,故目前植物保護手冊尚無推薦防治藥劑。
其蠼螋科的昆蟲,一般體長約10-25mm,身體扁略為長形,頭寬扁,前口式咀嚼式口器,觸角絲狀一般10-50節;前翅呈革質化,後翅膜質呈扇狀,摺疊於前翅的下方;腹部第34節具臭腺,可分泌臭氣驅敵;尾毛特化成鉗狀或鋏狀,不分節,可作為防衛或攻擊,獵取食物用(1)。常棲息於野外石下、淺溝中、枯枝落葉、樹皮下與倒伏的樹木及較潮濕的地方,而雌成蟲產卵後有護卵及護幼行為,大多為夜行性昆蟲,具趨光性。

圖1.蠼螋成蟲

圖2.黃頭飛蝨為害甘蔗心葉

作者於受黃頭飛蝨(2)為害之甘蔗心葉內部發現數隻蠼螋,表示蠼螋會呈群聚方式存在同一甘蔗心葉內,且會捕取黃頭飛蝨若蟲。由於可知蠼螋可用於防治甘蔗螟蟲及黃頭飛蝨等害蟲。

參考資料:
1.屏科大昆蟲標本館部落格,http://npuir.npust.edu.tw:8080/index.php?blogId=4

臺灣青銅金龜

臺灣青銅金龜(Green beetle)
名: Anomala expensa Bates
形態特徵:
成蟲:約2.7cm左右,背面呈橙綠色艷麗之光澤,腹面為墨綠色。頭、前胸背部及翅鞘密生小點刻。翅鞘後端之側緣部翼狀突出(1)
幼蟲:初孵化頭部呈淡褐色,胴部白色,老熟呈淡黃色(2)

圖1.臺灣青銅金龜成蟲


圖2.臺灣青銅金龜幼蟲

發生與為害習性:
   年發生一代。成蟲自4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現,其發生盛期則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間。幼蟲三齡,第1齡以腐植質為主要營養來源,第2齡除腐植質外並為害蔗根,第3齡大量為害蔗頭部位。每雌產卵80-120粒,卵期18日。幼蟲每於8月至次年2月間食害蔗頭部位,蔗株因而枯死或生長衰弱而倒伏,同時為害秋植蔗苗、根帶、芽及蔗苗兩側,導致蔗苗無法發芽。


防治方法:
1.     甘蔗種植前10%抗蟲得每公頃30公斤,施於植溝中,然後以機耕覆土植蔗。
2.     欲留宿根之蔗園配合最後培土時,以10%抗蟲得每公頃30公斤,施於蔗株兩側,然後覆土。
3.     每年5-7月為成蟲發生盛期,以磷光燈(20W-BL)誘殺成蟲,燈光距地面約2公尺
4.     施用黑彊菌防治幼蟲。

參考資料:
張政弘。1991臺灣青銅金龜。台灣甘蔗病蟲鼠害圖說,第43頁。台灣糖業研究所  編。中華民國蔗糖技術學會。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