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褐飛蝨

褐飛蝨
學名: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英名:Brown planthopper
俗名:稻蝨、黑腳煙仔

成蟲有短翅型與長翅型之別,翅型之分化受寄主之營養條件,飛蝨之族群密度以及溫、濕度等之影響。低溫高濕,在水稻分蘗期至抽穗期,飛蝨族群密度低時,短翅型發生比例較高;高溫乾燥,寄主植物不適或水稻靠近成熟期,或在飛蝨族群密度過高時,長翅型成蟲發生比例較高。

當褐飛蝨族群密度低時,可導致稻株黃化,影響稔實率族群密度高時,可致使稻株於短期內迅速枯萎倒伏,此種枯萎情況,在褐飛蝨中度發生田常呈圓圈狀;在嚴重發生田,則圓圈相連而成全面枯萎,稱之為「蝨燒」(圖一)。
圖一、稻田受褐飛蝨危害造成蝨燒

防治方法:
1.     種植抗蟲品種。

2.     藥劑防治可參照農委會藥毒所植保手冊推薦用藥http://www.tactri.gov.tw/htdocs/ppmtable/rii-07.pdf


參考資料:
鄭清煥。褐飛蝨。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