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點病(eye spot)
本病害1854年,曾大發生於美國夏威夷,導致蔗田盡赤,似火燒狀,故當時稱之「火燒病」;台灣於1934年亦曾受害,迄今東部及中部少數地區,尚普遍存在本病,南部地區則少見。
病原菌
本病害主要由Bipolaris sacchari (Butler) Shoem. 異名: Helminthosporium sacchari (Breda) Butler、Drechslera sacchari (Butler) Subram. & Jain. 該菌尚未發現有性世代。分生孢子梗單生,頂端呈屈膝狀,黃褐色。分生孢子頂生,呈圓筒形,兩端鈍圓,呈紡錘形,略彎曲,呈橄欖綠至褐色,隔膜3-11個,大小為40-114×9-18
μm (圖1)。最適生長溫度為27-32℃,孢子形成的適溫為20-25℃,32℃時不產孢,分生孢子於水中30 min~2 hour即可發芽,每孢子皆可長出發芽管,但由兩端的細胞先發芽。
圖1、Bipolaris sacchari (Butler) Shoem.在顯微鏡40倍下顯影。
發病生態
發病初期於葉片上出現小橢圓之淡色斑,4-5天後縱向擴展成長3-10mm,寬2-4mm 紡錘形病斑,病斑中央呈紅褐色,周圍黃色,狀似眼睛(圖2),故稱眼點病。病斑顏色會因品種抗病性不同而呈現黃、紅、黃褐、紅褐等色,嚴重時葉片上佈滿病斑,後期病斑結合,全葉變紅(圖3),引起葉片早期枯死。
圖2、發病初、中期病斑
圖3、發病後期病斑相互結合全葉變紅,引起病葉早期枯死
本病主要危害葉片,但發病嚴重時亦可侵染蔗株頂部即生長點,造成梢頭部腐爛。分生孢子飛濺至蔗葉上,遇雨水或露水時4小時內便發芽侵入,便經由葉片氣孔或直接穿透葉片細胞侵入,數日後開始產生分生孢子梗與分生孢子,進行二次侵染。幼嫰葉片較老葉易受感染,在高溫、多濕且高濕時間長或連續陰天、朝霧濃重的氣候下,若加上氮肥過量,本病極易發生與流行。本病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間為其發生盛期。
防治方法
1. 選植抗病品種
2. 改變栽培期,眼點病發生之蔗區盡量減少秋植蔗,改植春植蔗。
3. 發病蔗園暫留宿根。
4. 減少氮肥施用,適當增施鉀肥。
5.
發病初期噴施50%免賴得可濕性粉劑稀釋1,000倍液噴施或75%四氯異苯晴可濕性粉劑稀釋1,000倍液噴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