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螟(Top borer)
學
名: Scirpophaga
novella Fab.
為害習性與鑑定要領:
雌蛾產卵於葉背,平均產200-300粒。在10-12月間有一卵數高峰。卵呈塊狀,表面被覆雌蛾金黃色尾毛,此為赤眼卵寄生蜂無法寄生其卵之因。孵化幼蟲自心葉侵入蔗株內,向下嚙食加害,至心葉展開時,葉緣常被食盡並粘附黑色蟲糞,且葉片上出現圓形或長條形貫穿之食痕,斷續數排橫列於展開之心葉上(圖1)。
 |
圖1.白螟幼蟲為害狀
幼蟲:初孵化幼蟲灰黑色,老熟幼蟲黃白色,長約20-30mm,具伸縮性(圖2)。頭尾細窄致全身呈長梭形。表皮皺縮而半透明,可約略透視其體內物。腹足退化成大形之鉤形。
蛹:黃白色,長筒形,約13-18*3-4 mm。
圖2. 白螟幼蟲
發生習性:年發生4-5代。卵期7.3-15.2日,幼蟲期6.7-61.1日,齡期數不明,蛹期12.6-18.1日,成蟲壽命3.1-5.2日。雌蛾產卵於葉背,平均產200-300粒。在10-12月間有一卵數高峰。
3. 選植抗蟲品種
4. 可開發性費洛蒙進行防治。
鄭文義。1991。白螟。台灣甘蔗病蟲鼠害圖說,第36頁。台灣糖業研究所 編。中華民國蔗糖技術學會。56頁。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