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豌豆萎凋病

豌豆萎凋病
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 f. sp. pisi
病徵及發生生態:本病菌棲息於土壤及種子上。種子萌芽時,由根尖或皮層部直接侵入根部,並沿維管朿向上蔓延,阻塞導管之輸水功能,更分泌毒質造成維管朿壞死、褐變、植株矮化,葉片黃化並向內捲曲。發病初期可見半側葉片黃化,另半側之葉片仍維持綠色,後期則全株萎凋(圖1)。
在植株頂端枯葉之柄與莖部連接處,可找到褐變之維管朿,成為判別本病之重要依據。

1.萎凋病病徵

防治方法
本病原菌一旦發生,化學防治效果不彰,必須配合非農藥防治措施
1.  栽培抗病品種。
2.  避免連作。
3.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據農情資訊9:3資料顯示為預防本病害發生可在播種前使用氰氮化鈣(烏肥)每分地30公斤或蚵殼粉混合添加物(孫黃土壤添加物)每分地160公斤混合於土中,並立即灌水,兩週後再築高畦播種,種子則用80%得恩地(新果生)每公斤種子混拌2.2公克的藥量,播種後若仍發現有病株則應立即拔除病株,若只有輕微發病可參考使用74%貝芬錳可濕性粉劑400倍灌注根際四周,但應注意安全採收期,採收前7天停止使用。


參考資料
1.林益昇。1988。台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彩色圖鑑。B 34頁。台灣省政府農林 廳。南投。B190
2.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據農情資訊9: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